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动态

走进协会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到底面临哪些问题?前卫生部长高强开药方

发布日期:2019-10-24 14:13 来源:中国民族协会健康养生分会

国家卫生部部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总顾问高强在大会上发表热情洋溢的主旨演讲,题目是:《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考》,给出了我们答案。

2.png

附:高强部长在第11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上的讲话全文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同志们:

     很髙兴参加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举办的第11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与大家共同研究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问题。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也是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镇山之宝。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过去讲、现在讲,今后还要讲,甚至需要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是,讲什么,如何讲,才能讲得深、讲得透,是一篇大文章,而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做的对、做的好,更是一门大学问。因此,我们研究中医药传承创新,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论述和耳熟能详的讲解上,应当将中医药面临的机遇、挑战、困难、问题、前景、方向等,掰开、揉碎,再粘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振兴的思路和途径。下面,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讲一些观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png

一、关于中医药传承。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原则上没有争议,都认为传承是中医药的根,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但是,对于传承什么,如何传承,我觉得还没有研究透,不同意見也比较多,需要各位专家再下一番功夫。对此,我先抛砖引玉,讲几个观点。

第一,中医药传承应当以弘揚中医药精华和特色优势为主。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社会上有许多不同意见和理解。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扶正祛邪。二是简便验廉、望闻问切。三是同病异治、异治同效。四是师承教育、耳提面命。上述几点是中医药特色的精髓与核心,应当切实坚守,尽力传承。

第二,传承中医药特色优势,既要继承前人的成果,又要继承前人的理念。前人留下的中医药典籍甚多,其中有大量秘方、验方。不少人喜欢走捷径,照抄照搬古人的方子,好象谁掌握前人的秘方越多,谁的学问就越大。岂不知,现代人的疾病谱与古人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古人的方子也不能囫囵吞枣,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适当作出调整。而懒人绝对求不来真经。对前人的成果,我们既需充分利用,更要从前人的方子里受到启发,以解决好现实存在的问题。1971年,屠呦呦在研制青蒿素时,就受到东晋医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降低了提取青蒿素的温度,减少了对青蒿有效成分的伤害,显著提高了药物的疗效。这是真正的传承,是古为今用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中医药传承的关键在于扬长避短。中医药的特色可能是双刃剑,发挥得好,就是长处,就是优势;发挥得不好,可能就是短处、就是劣势。中医药传承的关键,在于将中医药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每一个中医药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同时努力避免中医药的优势转化为劣势。比如,简便验廉是中医药最显明的特色,也是中医药的优势,受到亿万民众的喜爱和赞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但是,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技术优势却变成了经营劣势,很多中医药机构由于简便验廉而入不敷出,不得不大量釆用西医药技术手段,以弥补收入不足,形成了中医院西医化的趋势。如果国家不能对中医药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为中医药传承提供必要的保障,中医药的优势就可能成为劣势,甚至威胁中医药的生存。再比如,师承教育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有利于加快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在接受中医药本科教育以后,再向专家拜师求技,耳提面命,有利于专业人才迅速成长,国家也应当制定标准,经过考核承认此类人员的学历学位。同时,中医药人才的师承教育,也不能过于强调学术门派,更不能抑制中医药人才的横向学术交流。否则,师教育也会障碍高级人才的成长。京剧是讲流派的,但京剧流派可以互通,程砚秋就先拜梅兰芳为师,后又发展成程派创始人。张君秋也是兼容梅尚程荀之长,成为张派创始人。中医药的师承教育也应当兼容并蓄,避免门派分割,主张学术开放,扩大学术交流,加快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3.png

二、关于中医药创新。

这个问题,原则上讲大家也都赞成,都主张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涉及到具体问题就可能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是对创新目标和创新途径存在不同意见。中医药能不能创新?有些同志认为中医药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只能保护性継承,不能改革性创新,更不能现代化,只能用“现代话”把中医药说淸楚。我不赞成这种观点。中医药从诞生至今,历经3000多年,一直处于改革创新之中,没有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中医药,也没有明天的中医药。当前中医药创新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釆用现代适宜科学技术,对中医中药进行理论革新和技术改造,以实现中医中药的现代化。这里讲的现代化,不是“现代话”,更不是西医化,而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具体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实现中药现代化。对某些针对性强、药效确切的单方中药或简复合中药,用现代技术科学测定药物成分,制定含量标准,并在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份,制成单方或复方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在这方面,屠呦呦在50年前就给我们作出了示范。1969年,她主持研究小组就发现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远高于传统青蒿草药配方,进而用提取物制成高效的青蒿素,极大的提高了疗效,使中国的青蒿素走向世界,扬名天下。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晋时代,医学家葛洪就注重技术创新。他发现用青蒿治疗疟疾不能采取高温煎服的办法,而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而改变了中药的传统疗法,创新了中医药技术,也启发屠呦呦研制出举世闻名的青蒿素。屠呦呦在领取诺貝尔奖时感慨地说:假如东晋时就有诺贝尔奖,葛洪应该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第二,由政府部门组织,集中中医药的优势力量,选择部分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并适合中医药治疗的疾病,进行联合科研攻关,制定有效治疗方案,进行临床实验,取得经验后,再广泛推广。这也是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途径。第三,探索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对于中西医结合,我们已经讲了60多年,至今还没有研究出一套规范、有效的办法。中西医是在医院里结合,还是在医生身上结合,或者在病人身上结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希望中医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在创新中取得突破。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不能形成中医西医两张皮,而是将中西医融为一体,对适合中西医融合治疗的患者和疾病,由中医和西医共同研究制定治疗方案,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发挥中西医两种优势,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4.png

三、关于“上医治未病”。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上医治未病”的论述。我理解,这一论述的核心理念,一是讲预防为主,在疾病潜伏时,就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二是在疾病未发作时就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的医生,一定是高明的医生。三是从事治未病的医生一定很高尚,应当鼓励和赞掦。在两千年前,中国先人就有如此髙的境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胸怀。但是,坦率地说,黄帝内经的这一重要思想,并没有得到后人的理解和践行,因为在以后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出现治未病的医学大家和治未病的医学专著。直到现在,治未病仍然停留在原则的号召上,中医药究竟如何治未病仍缺乏系统性的论述与解释。现在,国家卫生健康工作重点,已经由医疗为中心转移到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健康老龄化建设也为中医药治未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从技术角度上看,西医药通过注射疫苗对于预防急性传染病有明显效果,而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对预防重大慢性疾病具有特殊作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高层级中医药人才,加強对中医药治未病的研究,制定用中医药预防慢性疾病蔓延滋长的有效办法。县级中医院除部分专科医疗以外,一般科室应当积极发挥治未病的作用,做好重大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政府应当对从事慢性疾病预防控制的中医药机构,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5.png

四、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2000年前的汉代,中医药就开始走向世界,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都有中医药的足迹。虽然在这些国家,中医药与当地的医药结合,发展成为和医、韩医、越医、泰医等,但仍不少国家的传统医药保留中医药的特色。十几年前,我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一个小漁村的诊所里,就发现有医生用针灸技术治疗疾病。在这些国家,我看到的不是洋为中用,而是中为洋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远远落后于经济、金融、投资、商貿、旅游等方面。我国的医药商品进出口贸易,除原料药外,成品药和医疗器械都是大逆差,反映出我国的医药产品,特别是中医药的生产能力还不高,不适应国际医药市场的需要。中医药企业应当加强国际传统药物市场需求的调查,改善生产工艺,提高药品质量,将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不仅拉动国内经济发展,也推动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药还应当积极融入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央在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已同几十个欧亚国家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渉及有关国家人民的健康,也涉及与相关国家的人文与社会交流。中医药机构和中医药企业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有关情况,把握有关政策,参加有关项目,借“一带一路”之舟走向世界。

6.png

五、向中医院院长提一点建议。

院长是一院之长,不仅对医院的经营和发展负责,对院内的医务人员和员工负责,更要对党、政府和人民负责。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没有减轻院长的职责。现在有不少院长具有专家的身份,用不少精力从事临床服务。我们不能说院长不许从事临床服务,但临床服务肯定不是院长的主要职责。院长的职责应当是:端正办院方向,明确经营目标,打造团队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培养各类人才,加強学科建设,严格法治纪律。在这里,我想对中医院院长、特别是县区级中医院院长提一点建议,希望院长们适应国家卫生健康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要关注民众的医疗服务,也要关注民众的健康管理,积极参加健康中国行动,在倡导良好生活方式、科学飲食结构、适当体育活动、健康心理状态、合理寻医问药,以及治未病等方面,发挥中医院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谢谢大家。

2019年10月15日


Copyright © 2018-2024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养生分会Inc.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中企国策信息技术研究院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1035041号-3